冷备份方式。
录音文件备份
每小时一个文件,大小 90MB 。
文件只作为备份,需要长期保存,最少保存 5 年。
需要一个长久、安全、私密的保存空间。
请各位大佬给出出主意。
onedrive
感觉不算大,用光盘咋样
不说预算范围吗?
NAS 存储设备:
容量: 至少 4TB,推荐 8TB
品牌: QNAP/Synology 等知名品牌
RAID 配置: 预算有限就 RAID 5 。保证数据安全
云存储远程备份:
选择: AWS S3/Glacier 等低成本长期存储服务(国内云厂商也有类似平替)
也就不到 4 个 T ,随便整啥都能放。建议直接加密后扔任意一家大厂的对象存储上
我是 rclone 每天定期备份到 onedrive, google drive, s3, r2, 自建的 minio 集群
一年也就一个 1T
直接买两块大机械硬盘组个 raid1 完事了
不行你再自己备份下别的地方定期的
冷备份,移动硬盘。
网盘是最便宜实惠的
群辉 webdev + cloudsync 体验 2 周, 感觉非常棒
问题 1:你这是 7*24 的增量还是就是工作时增量。如果是前者,每天也能产生不少的数据到少 2.1G 的数据呐。
问题 2:预算是多少,医公教还是银证商。
你这个量和要求,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上磁带机,但这个预算太高了。
便宜的办法是 服务器+光盘( DVD ),以周为单位手动备份。
加密扔到 aws s3 deep archive
#6 +1
就机械就行
如果足够重要,3-5 年定期替换 RAID1 中的 1 个硬盘
楼上有哥们儿提到了磁带机,这是个不错的方案。预算有限的话,可以考虑买二手磁带机,磁带本身买全新,成本还是挺不错的。不过不管怎么选方案,多备份几份才是最重要的
不过磁带会粘连和受潮,南方的话要买专门的除湿箱子,并且定期得拿出来倒带。这个角度上作为冷备份其实不如硬盘
数据量不多,放入多个网盘/S3 即可。想要保护隐私就加密。
按 321 原则来就行:
3 份副本:确保你的数据至少有三个副本。这意味着除了原始数据外,你至少还需要两个额外的备份。这样即使其中一个副本损坏或丢失,你还有另外两个可用。
2 种介质:将这三个副本存储在至少两种不同的物理介质上。例如,一个副本可以存储在内部硬盘上,另一个副本可以存储在外部硬盘、USB 驱动器、磁带、光盘或云存储服务上。这样做的原因是,不同的存储介质可能面临不同的故障模式,分散风险。
1 份异地存储:确保至少有一份备份副本存储在远离原始数据的地理位置上。这有助于防止因自然灾害(如火灾、洪水)、人为错误或盗窃而导致的数据丢失。异地备份可以是另一个办公室、家庭成员处、专业备份服务提供商或云存储。
现在没人说刻光盘了,哈哈。其实光盘便宜,而且能保存很久。
我现在只信任移动硬盘了
不是,哥们,冷备份,安全、私密,要审题呀
磁带用户路过,量不大就别用,性价比不如硬盘,l5 大概要超过 35t ,l6 约 100t ,当然这是我去年还是前年估算的,现在二手盘价格好像又下来点,磁带价格也下来点,得重新算。我目前是 53t 的 l5 ,存了一年半,打算再过一两年随机抽点测试一下,箱子啥的用的是很便宜的密封箱子加氯化钙干燥剂,24 元塞 40 个也就是一箱子 50T 左右(我总共有四箱,两箱 29~33 ,两箱 22~26 ,因为我还在测试这个大小的箱子塞多少干燥剂合适)。至于倒带,据大佬说是 DATS 时期传下来的,现在 LTO 的话必要性不大。
我想到的冷备份就是光盘和机械硬盘 ,就是光盘刻录机还是挺贵的,而且对反复写入不友好 ,所以冷备份还是推荐机械硬盘
2 寸 HDD ,不是 3 寸
这个确实。磁带的优势还是单位容量便宜。但是前期投入贵,管理起来麻烦些。感觉选方案还是要看到底有多少数据要存。根据不同介质方案的成本算出一个数据量的平衡点,数据量少于那个点选磁盘,远多于选磁带
Azure Storage Account
learn.microsoft.com/en-us/azure/storage/common/storage-account-overview
azure.microsoft.com/en-us/pricing/details/storage/blobs/
用 Archive 模式做冷备,每 GB 每月 0.002 美元。注:如果需要读取,那要提前申请,并且价格很高。适合冷备。
有那种支持多种存储的工具,各种云存储和本地存储,每个地方都放一份
二手 500g 机械硬盘才十几块钱,冷备合适
没 100t 没必要上磁带
光盘
下面的这些经典的引言来自英文,也许有些我翻译的是不很好,所以,我提供了中英对照,如果有问题,请大家指正。 过早的优化是万恶之源。Premature optimizatio…
——感谢Ian.Sian投递本文—— 多线程模型是主流的并发编程模型。在过去几十年来,多线程模型一直是开发并发程序的有力工具。然而,它的历史并非总那么美好。1997年,NASA…
在某个论坛上看到有人在问——“Which programming language should I learn first?”,看到了下面的这个回答,有点意思。 Depend…